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346章 田税与生意 (第1/1页)
崇祯15年6月中旬,南京 见到黄道周、陈子龙后的第2日,周铉从侍卫长那边得知:李大武那边已经传过消息,除魏国公府的银两外,其它各处银两全部收到了南京城外50里处,明天上午可全部收取所有的705万银两银票。 周铉为听到的消息感到高兴,这说明如今没有人敢轻易打这些银两的主意。 第2天、第3天,周铉连续培训歌伎和“模特表演”,歌伎是1天训练3到4次,上午、下午各2次。 由于每名歌伎只需要记忆和唱2首歌,再加上她们本来就具备唱歌的能力,所以学起来比较快。 对于要唱的两首歌,每名歌伎每天都要单独唱2次,上午下午各1次。 唱的过程中,周铉在歌词处做好记号,待唱完后,周铉11指出唱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。 除此之外,歌伎们还要与周铉1起合唱自己要唱的歌曲,上午下午各1次。 如此下来,训练进度非常快。 郑老板对周铉的敬业精神很是感叹,因为这3天,周铉几乎上午、下午时间都在‘富乐院’与歌伎在1起唱歌。 “模特表演”这边,整体就简单多了,每天只要安排1次训练就行。周铉在这个时代发明的“模特走秀”基本无走秀可言,更多是通过“特殊服装”展示女人的妩媚和性感。 老鸨和郑老板提出了1个建议:超短裙、游泳裙、短裤、背心、小背心、胸衣、睡衣、胸罩数量太少,夏天又容易出汗。是否应该请裁缝制作这些衣服。 周铉想了半天,最后答应他们按照现有的样式制作这些他“发明”的“特殊衣服”,但要求只能“富乐院”以及“富乐院”授权的多家风月场所使用,而不能卖给客人。 晚上,周铉与两位侯爷交流着这段时间在南京的所见所闻,两位侯爷总体评价南京的富裕程度不亚于京城。 周铉建议他们去苏州、扬州、松江看1看,如果可能,去杭州那边走动走动,那边还有绍兴和湖州,这些地方都很富裕。 两名侯爷对周铉的话很感兴趣。这次他们来到南京,应该是第1次。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家产1个是田产,1个是生意全部在京城。 周铉问道:“两位侯爷,其实做生意赚钱比田产来钱更快。为什么总要固守田产呢?” 1侯爷笑着道:“田产是可以永久传承的,生意可能会失败。” “侯爷,但田产产出有限。1亩田能够卖出10两到几十两价格,但产出只有2石;算两季,也只有4石。” “是的!但这样算下来,每亩地可是1年可是至少有2两银子的收益。而且,田产还非常稳定。” 周铉此时明白了这历史上的富人为什么喜欢田产。他接着问道:“但如果朝廷对大面积的土地收税,比如说征收2成的税,可怎么办?” “朝廷不会这么办!这200多年以来,太祖皇帝制定的优待勋贵、优待官绅政策从来都没有改变过。” “但如果以后发生改变呢?为什么勋贵、官绅就不纳田税呢?” “这,……,这样天下会大乱,官绅都会有意见。” “两位侯爷,您们所说的天下大乱,比起这次流寇造反,占据河南、湖广和部分南直隶,哪1个可怕?官绅不缴纳田税,最终只能全部压在自耕农、佃农身上,他们如何生存下去?生存不下去就只能造反。” “这,……,当然是流寇造反更可怕。” “当初太祖皇帝只所以反了元朝皇帝,除了因为元朝皇帝是蒙古人外,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,所以才揭竿而起。” 两名侯爷点了点头,可是他们依旧难以接受官绅纳税1事。他们也不明白周铉为何如此问问题。 周铉改变话题道:“两位侯爷,本人讲这些话,其实是要说1件事:我们这些富人不需要将眼光总是盯在田产上面,为什么不想着做些大生意、新生意、搞手工作坊、搞些新的发明发现呢?” 1侯爷笑道:“你说的这些都是‘奇技yin巧’,这只能偷偷地做。说出来,让人瞧不起。” “侯爷,只要合法合规的赚取银两,那有那么多说法。本人举1个例子,如果我们发明1种船和工艺,在海上去捕鱼,1次能够捕几千斤鱼,1个月可以捕2次,你们能够说这只是‘奇技yin巧’吗? 进1步,几千斤鱼价值几十两银子,1个月2次可以至少得到50两银子;如果我们有100条这样的船,1个月至少可以有5000两银子的收入。” 两名侯爷哑口无言。要知道,1个月如果能够收入5000两银子,在大明已经是妥妥的富人了。魏国公、刘孔昭、赵之龙能够拿出100万及以上的罚银,是因为家族200年以上的积累。 晚上与两名侯爷的简单交流让周铉明白,要改变这些人的观念还需要1个漫长的过程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