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长庚拾 (第2/3页)
又刻意不去看。 幸而那时护甲还没褪下,肩上只淤了一块,倒在鬓角边留下半道擦痕,白璧微瑕。 沉默中,孙林的声音低低响起,“军长也是怕你吃亏,你别记恨他。” “嗯。”殷寿点了下头,“不会。” “你别不惜命,我们都挂心你。” 殷寿又点头答应了。 不知不觉月已上中天,“还不睡吗?”他问。 “今夜怕是没有几个人能安然入眠吧。” 蟋蟀在草里鸣叫,长明灯的火焰微微摇动,他们望着那光点,两个人许久没有说话。夜风递来很渺茫的乐声和哭声,那是有人在唱抚灵的歌谣。 “我这回离京看见了上次来送你的人。”殷寿仿佛无意的提起一件事来。 孙林也有片刻的恍惚吧,他问,“她说什么?” “照面而已,她怎认得我,又怎会与我说话呢?” 孙林点头,“她已为人妇,即使认得你,也理当没有话可同我说了。” 殷寿沉吟片刻,“我以为你对她是有情的。” 孙林问他道,“有又如何,没有又如何?” 他凭空抛下这个问题,却又不真的需要一个回答。可是殷寿真的为此在想答案,就在他认为他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时,孙林先他一步做出了一个结语,“我和她终究是不同的。” 殷寿深吸了一口气,好像有东西堵在胸口。 “别这样看着我,殿下。我与你,也终究是不同的。” 那句话一下子把他们隔开了。 那种感觉又来了,殷寿好像回到和殷郊争论的时候,无论他做出多大的抗争,别人总能搬出些无形却沉重的东西来彻底的压倒他。 殷寿想和孙林打上一架,他有预感孙林这一次会和他真刀真枪的,他又想,若是此刻有敌袭就好了,或是,如果他有酒就好了。但是斗殴是被明令禁止的,敌人已经退到关外,他也没有酒。 有那么不同吗?也没那么不同吧,最起码,得不到爱这点是一样的。 殷寿转过身,紧握的拳头最终还是放下。 人年少时,许多事注定了该以不了了之收场。 多事之秋,东鲁就此开始频繁犯边。 没有什么规律,有时数月也不曾有一场战事,有时一周之内就有三次。但无论如何,那片因和平而得来的平和终究是被打破了,即使是在那些无仗可打的日子,营地上空也像是被蒙上一层阴翳。 年轻的士兵在战争中迅速的成长起来,当然,是以存活下来为前提。也终于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,养成了入睡前将武器放在手边的习惯。 月如鼓,风霜似箭,如此便是三年。 在一年又将要到年关的时候,得商王召,殷寿踏着凛冬的第一场雪回到了阔别的朝歌城。 待洗去风尘,侍女已将赴宴的礼服熏香备好,他久未归,新衣却像是比着他如今的身量裁的。 接风宴上,帝乙对他的态度有不寻常的亲厚,看过军功册后,笑抚他肩道,“这几年未虚度年齿,有所可为了。”而殷启,对他除了宴席刚开始时礼节性的恭贺外,没有太多的交往。席间有一次,殷寿感觉到殷启的视线,抬头去看时却又不是。 席散后,殷寿走在无人的宫道,这些路他走了很多年,却忽然觉得狭窄了。 已经到了北花园,如果在前面拐弯,就是回寝宫的路,若是继续穿过花园,会在那尽头到达梨苑,殷寿在那个分叉口站了很久。他想,太晚了,该回去了。 天空又开始落雪,又或许从来不曾停过。雪究竟下了多久,殷寿不能知晓,宫人总是不会令路面有积雪的。但那里的雪是没有人扫的,总是自顾自的堆积,又自顾自的消融。到了晚上,积雪会把月光映在窗棂上,到处都十分的亮。满园梨木落了雪,仿若一夜春和景明,如他梦中的景象。 殷寿想,他不能见殷郊,他亦不能不见殷郊。 梨苑小筑的灯没有熄灭,殷宫上下不会不知道二王子回宫的消息,那盏灯是等他的。 殷郊忘不了那个场景。 殷寿的眼睫生的很浓,雪一片片落下来,停在他发上、眉上、睫上,点点晶莹,那些细小张扬的毛发上落住了雪,像是裹了层毛茸茸的絮。他的脸颊红彤彤的,刚刚奔跑过一般。站在那里,瞧着他,口中呼出的暖白的热气消散在空中。 没人提起那天的不告而别,像是一种默契的心照不宣。殷寿说话的时候,殷郊同从前那样安静的听着。 这样的场景如在昨日,却又因这其中间断的时间而隔了一层去。逝者如斯夫,他们都在小心的维系着这其中的“不变”。言不由衷也好,词不达意也好,这一次至少已站在彼此面前。 殷寿向殷郊讲述着这三年的经历,那讲述到了尾声的时候,油灯恰也将要燃尽。 殷郊走到灯旁,用细嘴壶将新油注进去,光于消逝处咋然的明亮起来。 “你变了很多呀。”幽微的光线里,殷郊说,随后灯照亮了他的脸。 “火伴们也这么说,我的个子,还有声音。” “嗯,不止这些。” “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” “说不好,但就是会这样的,人永远都是在变化。” 殷寿走后,殷郊呆坐在桌边很久,直到千里传音在脑海中响起。 “殷郊,先前唤你时,你以待一重逢为念。今日相见,夙愿已解,还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