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四十八 安好否  (第1/2页)
    夜半时分,月上枝头。    北腾皇宫,值宿禁军正沿着甬道巡逻。    红墙黄瓦构成的宏大建筑,笼罩于夜幕下,静谧无比。    独勤安殿内,灯火通明,亮如白昼。    不同于皇帝上朝的大明殿,勤安殿是北腾皇宫历代帝王私下召见大臣,处理政务的地方。    此时上位所坐之人,却是一副新面孔。    “殿下,喝些参汤明日再看吧。”黄海屈着身子,缓缓放下参汤。    姜曦视若无睹,手中朱笔游走,很快在素纸上,落下一个‘准’字。    这是邺城来的折子,端看字迹就知出自姜禾之手,半月前防洪工程完结,她原是要向姜丹请示回皇城的。    本该早早批复,然姜丹病重,地方送上来的折子一时无人处理,堆蓄了好几日。    姜曦昨日才奉旨领了这急差,远处书案上还堆着小山似的奏章,她如何歇的下来。    刚想呵斥这没眼力见的奴才,一抬眼,见是黄海,便收了三分不耐道:“且放着吧。”    黄海是伺候姜曦的老人了,自她尚在襁褓中时,就在身旁照顾,也是因为有这层情谊在,他才敢出言相劝。    两个时辰后。    待批完仅剩的一份奏章,姜曦停笔,捏了捏内眼角,眉宇间尽是遮不住的疲乏。    朝殿外看去,发觉墨色褪去,天空已是一片深青,怕是再晚一会,朝霞便要出来了。    “母帝病况如何?”    “回殿下,陛下昨日已有好转之象,早膳还多食了碗红枣血燕……”    “只是……”    见黄海伊面带疑犹,姜曦不禁皱眉:“只是什么?”    “只是下午召见了一位李良人,夜里……就又咳血了。”话音越来越虚弱。    姜曦顿时脸就沉下来了,放声恼怒道:“为何现在才说!”    姜丹重欲,但现在病重,太医早就再三叮嘱,须得好好修养,尤其注意病中不能行房事。    大殿之内,万籁俱寂。    众人将头埋得低低的,不敢面视这位未来的帝王。    姜丹病重,姜曦作为王储,授命代其处理政务,她虽自小学习帝王之术,却多是纸上谈兵,如今要担起大任,下些苦功夫必不可少,不曾有半点懈怠。    现下处理了一天一夜的奏折本就极累,突然听说姜丹咳血,自然怒不可遏。    只听‘咯噔’一声,黄海自行跪下谢罪“是陛下她……陛下她不让奴才们禀报呀。”宫人们见状,也齐齐跪下。    “黄海,传令到石渠阁,李良人魅惑陛下,致使圣体有损,杖责五十。”姜曦冷着脸,搁下一句话,快步出了勤安殿。    “奴才领命。”    余下众人仍跪在原地,不敢起身,瞧着黄海前去传令的背影,面面相觑,倒是松了口气。    此事着实怪不到李良人头上,皇帝招幸,他能抗旨不成?    几人心知肚明,太女慈孝,不过是有意迁怒李良人。    殿内没有贵人管束,都宽懈下来,年纪最小的那宫奴,捏着衣角,不安道:“这五十棍打下去,李良人非死也要落下残疾。”    太女殿下,是要他的命……    另外几个年长的见他这副样子,明白他在同情李良人,也是惊恐于内廷无情。    几人并没出声安慰。    日后经历的多了,自然就习惯了。    何况,他们还不如李良人,李良人好歹是半个主子,哪里轮得到他们怜悯。    正于榻上酣睡的李良人,被贴身奴仆叫醒,道是上头传了令下来,让他出屋接令。    男人喜上眉梢,却不知那不是封赏的圣旨,而是要送他上路的……    皇宫另一处。    这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宫殿——兰德宫。    此地破败不堪,因多年无人居住打理,野草疯长。    左侧偏殿内有烛光闪烁,蛛网盘盖的木窗里隔着油纸,透出两道身影。    “母亲。”樊启缓缓取下兜帽,瞳色幽深,不怒自威。    在他其正前方,有一人负手而立,穿着利落的黑色劲装,身形格外挺阔。    樊启进屋时,那人分毫不动,只等一声‘母亲’出口,才慢慢转过身来。    年纪看着和姜丹无差,国字脸,一丈长的刀疤贯穿整个左脸,两眼弯弯,费力挤出几分慈祥。    颇为别扭。    “启儿着急见我,所为何事?”    樊启隐于袖袍下的手蓦然握成拳状,面上不自觉带了恼意:“她在哪?”    瞧着男人盛怒的样子,樊畅到很诧异,他可从没用过这样不敬的眼神看她。    “你是在问你养的那个小玩意吗?”她挑了挑眉,懒懒道:“她跳河了。”    无视男人的态度,樊畅气定神闲走到圆桌的矮凳旁,正想坐下,然而触手的薄灰,使她打消了念头。    “果真是您......”樊启听到想要的消息,恢复了些许冷静,他盯着她,步步靠近,深吸了一口气:“姜禾若有个什么好歹,儿子恐怕很难再替您筹谋。”一字一句。    说的极慢。    呵,他这模样,樊畅甚至怀疑,若她说那女娃子死了,她这个好儿子,是不是要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