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十四章(送别) (第1/2页)
赵家人的最终判决出来了。 赵大郎被打了五十大板后侥幸不死,在县衙的大牢待了不久就被流放西北苦寒之地。拖着一身未痊愈的伤,路途奔波,去的还是环境恶劣的西北,祝他自求多福,活久点,多多感受一下自己的孽果吧! 赵父和赵母因为年纪较大,又挨了板子,只需去服满三个月的徭役就可归家。 至于赵二郎,受了髡刑即可赎罪。 赵父赵母服徭役回来后落了一身的伤,加之赵大郎流放后音信全无,生死未卜,所以怨上了赵二郎,觉得就是因为赵二郎喜欢谁不好偏偏喜欢祝安安这个毒妇,才让赵家落得如今家破人亡的下场。清水村的人每每路过赵家就会听见赵父赵母对赵二郎的叫骂声,间或夹杂着鞭子没入皮rou的声音。 赵二郎却不敢逃,因为自从他受了髡刑,他就不敢出门见人。 赵父赵母每日打骂完赵二郎,还要拖着年迈多病的身体出去侍候赵家的几亩薄田。赵大郎被革除功名后,赵家就领不到县衙每月二两银子的补贴了,之前领的那些银子也全被赵大郎花费在科举上了,所以赵家目前只能靠这剩下的几亩薄田过活。赵二郎之前因为“哮症”从没下过田,如今又不敢出门见人,更是不会下田了。 赵父赵母曾经试着替赵二郎再娶一个女人,一来好为赵家开枝散叶,二来也可以替他们做饭洗衣下地。只是周围乃至整个清水镇的人基本都知道了赵家的所作所为,赵家现在是又穷又恶毒,自然无人愿意把女儿嫁到赵家。 以上这些,都是祝安安来到京城后骄娘娘写信告诉她的。 但是目前,祝安安和顾宁一行人即将启程前往京城,却一直不见骄娘身影。 祝安安和顾宁站在渡口,楚七带来的回信上说,皇上派来专门接送他们的船只今日就到清水镇,所以她与顾宁早早收拾好了行李在此等候。 骄娘前几天就抱着祝安安哭个不停,吵着说等祝安安离开那日一定要前来送别,只是现下,都快到正午了,祝安安也没看见骄娘的身影。 就在祝安安有些失落的时候,渡口前突然来了一群人,皆是一身方巾阔服的儒生装扮。 祝安安:“顾宁,他们好像有些眼熟,是不是你的那些学生?” 顾宁走前,不放心安安学堂那些学生,恰好京城有一位家乡在清水镇的大儒致仕,顾宁就去那位大儒门前三顾茅庐,那位大儒被打动,答应接替顾宁继续在安安学堂教书。 只是那位大儒在京城是严厉得出了名的,就连皇上都曾因为早朝来迟了一刻钟而被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教育,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。所以当他第一次提出致仕,皇上如蒙大赦,不再像普通官员一样要连续三次提出致仕他才同意,这位大儒第一次上书请求致仕,皇上立刻就批准了。 今日,并非安安学堂那些学子放假的日子,顾宁的这些学生是怎么出来的? 顾宁摇了摇头,表示自己也不知道。 “夫子!” “夫子!” ······ 一群学生站在渡口前喊着顾宁,因为担心妨碍那些要来渡口坐船的人,他们并未来到顾宁身旁,只是隔着渡口站在路旁的一排柳树前遥望顾宁。 他们见顾宁看到了他们之后,齐齐朝顾宁俯身作揖,衣袖宽大的洁白儒袍也随之飘荡,衬得他们像在空中飞舞的蝴蝶。 行礼之后,这些学生分成左右两拨席地而坐,中间留下一个空位,祝安安这才看到,顾宁请的那位大儒一身高冠博带,抱着一把古琴从那群学生身后走了出来。 他先俯身缓缓放下古琴,然后站直身体,两手合抱于胸前,面色庄重,朝顾宁行了个拱手礼。 顾宁也立刻弯腰俯身双手合十给他回了礼。 大儒行礼后就坐在了那群学生中间,然后抬手抚琴,回荡悠扬的琴音从他指尖流出,他的神色变得从容起来。 祝安安听了一会儿,觉得这位大儒弹的曲子很熟悉,但她对琴曲了解不多,一时说不上来这曲子叫什么名字。 顾宁:“是《阳关三叠》。” 顾宁话音刚落,坐在大儒两侧的学生就齐齐开口吟唱起来。 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” 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 这本是一首充满悲伤不舍的送别曲,然而此刻由这位大儒带着这些学子演唱起来,却是哀而不伤,甚至还带了些侠士般的豁达。 一曲终了,那位大儒站起来对着顾宁喊道:“顾宁!丈夫志四海,万里犹比邻!你在京城等着,老夫会让你的学生一路考到京城与你相见!” 这真是,好大的口气!顾宁在心中暗暗感慨,不过,如果是这位大儒的话,也是有这个可能的。毕竟,他的几个子孙只要参加了科举,皆榜上有名。 那位大儒说完,就抱着琴离去了。 学生们为了不打扰到别人,只三三两两排着队来到顾宁这边道别。 他们带了很多送别礼,有的甚至把传家的玉佩都带来了要送给顾宁,顾宁一一婉拒了他们,并叮嘱他们学业为重,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京城见到他们前来参加会试。 顾夫子不收他们的送别礼,学子们无奈之下每人折了一枝杨柳,又在上面刻下了自己的名字,作为临别赠礼。对这些杨柳,顾宁没再拒绝,收下了,并决定等回到京城将它们晒干保存。 学子走后,那位大儒又突然出现。原来他刚才没有离开,只是去渡口前的茶楼暂坐,好将场地留给这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