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37 留给他最后的礼物。 (第1/3页)
他又从一个不眠之夜睁开眼。 外面晨光破晓,萧翎知道,这是他该上朝的时候了。他并不着急于这件事,睁眼的一刹那立刻转头看向旁边,还好,他想见的人还在,安安静静地躺在他身边。 他翻了个身,把那具身体抱住,低声道:“左恒,我要去上朝了。” 不过两日,他已习惯了对方的沉寂。 外面的李钦现在是半步都不敢离开,稍微听到点动静便守到床边,看到萧翎醒了,默默去备好热水,为其整理冠服。 萧翎起来后,先仔仔细细地帮左恒擦拭了一边裸露在外的皮肤,给他把衣物整理好,坐在床边,尽量放低声音:“等我,我片刻便回。” 他怕真的吵醒他似的,说话连李钦在外面也听不清,前朝的钟声敲响,臣子开始进殿,萧翎才慢慢从里间出来,掀开帷幔,直视前方:“你待在这里,好好照顾他。” 李钦知道这话是对自己说的,他在地上磕了个头:“奴才绝不离开半步。” 萧翎回头看了看,再三确认左恒还躺在那里,他其实并不想离开,可若是左恒能和他说说话,说不定因他的惫懒而规劝训斥他。 左恒说过,祈朝需要一个明君……左恒想让他成为一个明君。 宫中的亭台楼阁十年如一日的默默矗立着,文武百官在前殿相互交谈,晨钟敲响,他们便排好队列进朝,萧翎眼前的玉旒影影绰绰地遮住那些人影,让他总觉得最前面那个绛红色的影子是左恒无疑。 可他的确不再上朝了,朝堂右首的位子空了出来,空荡荡的位置让萧翎心中惶惶空洞,那些臣子看不到他的空洞,朝中风云四起,各家各派都等着看帝王的反应,盯着他坐的那个位子。 外面萧鸿之的大军已驻扎到了朱雀门下,京畿守备不足,百官着急忙慌,内里外戚一党联系不上太后,在朝廷上旁敲侧击,一堆人争来争去,最后还是落到了虎符这件事上。 “从左恒手里拿到虎符,才能解本次京都之患!” 后宫的消息被严密封锁,发生了什么百官都不知道,没人提及左恒已死,萧翎木着的一张脸舒展了眉,他静静等着底下臣子吵完,太后一脉的最后下了定论,掷地有声:“陛下,依臣看,左恒这许多时日都不曾开口,还需严加重罚,若不早早定论!我大祁国祚危矣!” 大殿宏伟高俊,他义愤填膺的词句回荡了几个来回,重重落到地上,萧翎沉默了好一会儿,幽幽道:“重罚……?” “是,刑部的七十二酷刑,没几个人熬的过去,只要拿到虎符。左恒罪已定论却如此负隅顽抗,是不顾国业,臣知陛下慈悲,体谅摄政王多年劳苦,若陛下不忍,臣愿做这执刀之人!” 他一腔热血,听起来义愤填膺,好不动人,头埋到臂弯中,等待着萧翎最后下令。 萧翎嘴巴一开一合:“那么……众爱卿以为呢?” “请陛下三思。”那太后一方的臣子说完便跪下了:“臣必谨遵陛下御旨,不敢懈怠。” 他一向喜怒不形于色,各位臣子也没看出有什么异样,各个氏族派别的人哗啦啦跪下,把笏板举高过头顶,跟着刚刚说话的那位:“臣等谨遵陛下御旨。” 和那一天一模一样。 那一天,也是这么多人,逼着左恒承认他的罪名,让他一朝身败名裂,从云端坠入沉泥……还有他自己,萧翎想,他当初也是站在这些人中间,冷眼看着左恒的结局。 可那天遇到危险的时候,左恒明明还护在他身前,他却可以蒙蔽眼睛,当做什么都没有看见。 摄政王麾下还明面上坚持的人寥寥无几,没有追随太后一脉跪下,低垂着头站在一边,萧翎没有让那些人平身,他随便点了一个还站着的年轻言官,问:“陈卿,为何不跪?” 陈文礼刚入朝几年,他有些惊愕,但仍依礼数拜了拜:“陛下,摄政王于臣有伯乐之恩,于情,臣不忍。” 萧翎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,他坐直了身体,微微抬起下巴,示意他说下去。 陈文礼不知道萧翎今天是怎么回事,他从摄政王刚刚下狱时便四处斡旋,商量对策,甚至求过萧翎不是一次两次了,每一次都被搪塞或拒绝,这一次倒是突然让他说,不知道是祸是福。 可他还是把想说的说了出来:“于理,摄政王为祈朝躬耕十载,即便至如今,也不应过分苛责,摄政王虽严苛果决,但兵符是国家之事,从不会有所轻慢,如果陛下信任,臣愿劝说摄政王。” 之前他讨厌陈文礼为代表的摄政王一党的执着,现在萧翎却想听他们说上几句左恒顺耳的好话,这几句话并未让他心情舒展——他的心脏在这平缓的声调中被压迫的胀痛。 连这个小小的官员都知道,只要开口好好的劝说,左恒总会松口的。 “兵符乃是罪臣左恒的倚仗,他怎会轻易交出!”跪着的官员呵斥道:“如你所说,左恒做的那些事还值得拿出来歌功颂德不成?这满朝文武,天下黎民,谁人不知他手上血债累累!” “是非黑白,自有公正,你难道堵的住天下百姓悠悠之口不成?” 陈文礼是个年轻人,很容易被气到:“你这是颠倒黑白!不流血,何来太平,大人难道就笃定自己干干净净吗!你两句话不离酷刑加身,我看分明是心怀私怨。” 臣子说:“我是为这天下人,为陛下分忧,你不要血口喷人!” 左恒在民间的声誉一直不好,自罪己诏出来之后,更是被万人指点,雪上加霜,陈文礼脸涨红了,他看了看萧翎,最后撇下袖子,不再说一个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